-
你知道“世界洗手日”吗?
发布日期:1255449600来源:
-
10月15日“世界洗手日”
有企业联合国际健康促进组织共同发起倡议,将2008年10月15日定为首届“世界洗手日”。洗手很重要早已成为一种常识。日常生活中不注意卫生细节,双手就很容易成为细菌侵入人体的“媒介”,因此良好的洗手习惯比任何疫苗或医疗干预都更能维护人体健康。卫生专家介绍了关于洗手的一些知识:洗手要做到“三前五后”,即吃饭前,揉摸眼睛、擤鼻涕前,触摸低抵抗力人前洗手;上厕所后,打扫完卫生后,外出回来后,看望接触病人后,触摸钱币后洗手。正确的洗手方法是:洗手时将清洁剂涂在手中,揉搓至少10秒,留意清洁掌心﹑手背﹑指尖﹑指缝﹑虎口和手腕。然后用清水洗净,避免清洁剂残留,用干毛巾或抹手纸巾将手擦干。洗手后不要直接用手关水龙头,应用抹手纸巾包着水龙头来关,或先用清水洗一洗水龙头。
洗手最好是用流水冲洗
洗手最好的方法是用流水冲洗,当前家庭有自来水龙头的比较普遍,应很好地利用这个条件。如果需要温水冲洗,在洗手时可用水壶盛水冲洗,以保证手、眼卫生。也可以采取洗手水与洗脸水分盆等办法,尽量避免污水重用,以利卫生。全家人共用一盆水的方式很不科学,这样会集全家人手上的污物于一盆,当手从水中出来时总不免带点污水,如此洗手,有时比不洗还糟。关手龙头时,不可直接用手关,应用抹手纸巾包着水龙头来关,或先用清水洗一洗水龙头。
市民洗手大多不超30秒
对于洗手的频率,六成以上的人每天洗手在4次以上。洗手防病,是不是越勤越好呢?这里必须提到另一种“讲卫生”的人,他们总是特别怕脏,反复洗手,终日惶惶不安,生怕手上沾染细菌,人们称之为“洁癖”。
其实,这不是讲卫生,而是强迫症的表现,即强迫性地重复一些不必要的行为,如反复洗手、反复检查等,属于心理障碍的一种,应尽早去看心理医生,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。
孩子常用洗手液会灼伤皮肤,据称选择洗手液是因为它“方便又卫生”,很多人认为肥皂经过多人擦洗,会沾染很多细菌。
医学专家认为,事实上市民对洗手液的使用存在误区,医生更主张用肥皂洗手。一方面,市场上的洗手液能否真正起到杀菌作用还值得怀疑;此外,对于孩子来说,洗手液并不适合他们,公共场所的洗手液多是供成人使用,一般偏碱性,孩子的皮肤特别娇嫩,如果使用不当,不仅不能起到消毒预防作用,还可能灼伤皮肤;再者,皮肤容易过敏的人群也不宜用洗手液洗手。目前市面上的洗手液共分两大类,一类是普通洗手液,另一类属消毒产品。前者起到清洁去污的作用,后者才含有抗菌、抑菌或杀菌的有效成分。两类洗手液在外包装上有区别,普通洗手液一般为“准字号”,消毒洗手液则多为“消字号”。
用流水加肥皂洗手效果会更好。一般情况下,用流水(如自来水)洗手,能使手上的致病微生物减少80%,用肥皂充分地洗,再用自来水冲洗(用流水加肥皂刷洗,效果更好),能使病源微生物减少到95%。
湿纸巾难以代替洗手
对于洗手的姿势,两成的市民表示,将两手端平在水龙头下直冲,三成的人将手指向下,双手下垂,让水顺手指冲下,半数的人洗手的姿势是手朝上,反复搓洗。据专家介绍,正确的洗手方法应该是将手指向下,双手下垂,让水顺手指冲下,只有三成的市民使用了正确的方法洗手,之所以用这样的姿势来洗手,主要因为下垂的手臂能让水流顺势流下,让污垢随着水流冲走,而又不会弄到手臂上。
那么用湿纸巾能不能代替洗手。不少人由于工作忙,没时间找洗手间洗手,手脏了也懒得去洗手,湿纸巾就成了“省事”的替代品。一位居姓市民说,湿纸巾的包装上都写着“清洁除菌”,用起来觉得比单纯用清水洗手还要踏实。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,湿纸巾代替不了科学洗手的卫生,湿纸巾再怎么反复擦手也无法去除皮肤表面的细菌。
■洗手六步法
○第一步 掌心擦掌心;
○第二步 手指交错,掌心擦掌心;
○第三步 手指交错,掌心擦手背;
○第四步 两手互握,互擦指背;
○第五步 指尖磨擦掌心;
○第六步 拇指在掌中旋转。
■什么时候应洗手?
1、饭前饭后;
2、便前便后;
3、吃药之前;
4、接触过血液、泪液、鼻涕、痰液和唾液之后;
5、做完扫除工作之后;
6、接触钱币之后;
7、接触别人之后;
8、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;
9、户外运动、作业、购物后;
10、抱孩子之前,尤其是接触过传染物品的,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。